蘇繡是蘇州地區流行的一種以針代筆的工藝美術類型,具有精、細、雅、潔的藝術特色。繡娘在創作一幅蘇繡作品時,并非單純地對繡稿進行複制,而是需要綜合掌握蘇繡的造型、針法、色彩、裝裱等多方面的構成要素,并融入繡娘平時千錘百煉的刺繡功底和審美能力,才能震撼觀衆的心靈。
蘇繡是蘇州地區流行的極負盛名的手工技藝,也是蘇州的城市名片之一。明代王鏊在《姑蘇志》中描述“精、細、雅、潔稱蘇州繡”,自此“蘇繡”之名開始不胫而走,并在清代達到極盛。蘇繡的構圖清幽雅緻、工藝卓絕、色彩和諧、寓意吉祥,體現了江南地區民衆的審美情趣。
在清代,蘇州就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“繡市”,不僅宮廷内有常駐蘇州的買辦機構,而且民間老百姓對蘇繡更是愛不釋手。清代《上海方志》中記有:“蘇繡之巧,寫生如畫,他處所無。其法劈絲為之,針細如毫發。”對于從事蘇繡制作的繡娘來說,為了完成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,需要綜合考慮蘇繡的造型、針法、色彩、裝裱等多種構成要素。
在作品中合理應用不同顔色、粗細不一的絲線,因地制宜地采用靈活多樣的針法,終才能在表達介質、表達方式、表達效果方面超越繡稿,成為獨一無二的原創藝術作品。造型是所有視覺藝術創作的基本構成要素,蘇繡也不例外,需要考慮作品中的構圖、形體結構、點線面等細節。蘇繡在組織畫面的構圖時,需要注意表現視覺形式美和意蘊美,将主體與客體的視覺形象進行合理的搭配,做到疏密有緻、層次分明,營造出畫面中清晰的秩序關系,從而烘托出裝飾主題。
繡娘在繡制一件作品時,往往會參考繡稿原有的構圖,但繡稿的種類較多,有傳統國畫、攝影圖像等,需要繡娘應用自身的審美修養,在構圖時有目的地取舍,完成整體的安排,做到聚散合理、動靜交融,終在空間中營造出深遠的意境。在完成構圖取勢之後,繡娘還需要對畫面中各個圖形做好形體結構的安排。形體結構被廣泛應用在現代視覺藝術中,是不同物像在形體方面的内在依據,是物像的形态及其内外部的構造形式,包括物像的内部結構線、外部輪廓線等,每一類物像均擁有對應的結構。
在蘇繡中必須了解物體的結構,用塊面來表現對象的基本形體特征,把握畫面中複雜的結構關系,才有利于下一步選擇不同的針法和繡線來塑造視覺形象的體積關系,并刻畫出形體的明暗及光感,營造出整體的空間關系。因此,在蘇繡中需要用大小不一的塊面對物像形體進行分析與概括,考慮與其相适應的針法和色彩。
以繡制長毛波斯貓為例,首先找到整個身體的中心線和頭、頸、身、腹、尾各個局部的結構線,掌握其中的輪廓、形狀,然後選擇對應的針法順着形體結構做好絲理轉折的刻畫,通過虛實排列的各色繡線進行針對性的塑造,直到完成整件作品。